10多年坚守教育初心 用爱点亮孩子的旅程

2024-05-09 09:22:55 来源:舜网-济南日报

作者:曹莫 朱晓燕 孙墨琦

责任编辑:刘克

  一位教育从业者坚持16年做公益;一个学校连续13年开展助教活动;10多年的持续和坚守,都源于一份教育初心:用爱点亮孩子的旅程。

  一个持续16年的“心”事

  “这是一个能收获巨大成就感的事情。”发起人郭瑞伟感叹道。5月7日,在“心午餐”公益行动现场,爱心人士为15名困难儿童捐助了一学期的爱心午餐。

  今年是郭瑞伟坚持做公益活动的第16年,从积极参与各类捐款,到策划组织“心书桌”“心午餐”“心书社”等公益活动,再到吸引身边的人一起做公益……他不断更新自己的公益之旅。

10多年坚守教育初心 用爱点亮孩子的旅程

郭瑞伟(左一)为“心书桌”公益行动授牌。

  捐出工资,吃了1个月的清水面条

  2008年5月12日,郭瑞伟通宵收看汶川地震的相关报道时,一次次泪流满面。第二天学校组织捐款活动,他不仅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钱,还临时借了同事200元。那是他第一次做公益,那时候他一个月的工资不到千元,每个月还有贷款要还。捐完款后,他吃了1个月的清水面条。

  随后,他陆续开始组织和参加各类公益捐款活动:通过百度贴吧和网友一起为长清区文昌十里小学捐书;利用业余时间,在长清区清悦园广场发起募捐,给长清学生的患病父亲捐款8000余元;2012年,他与女儿一起组织班里的同学向张夏金庄小学捐书,并开展读书交流活动;2014年,他和女儿一起组织级部700多名学生捐书2000多册;同年,他又带着女儿一起走进长清区马山郭庄村和红山头村的2个贫困家庭,给孩子们捐献物资,送去温暖。

  “一开始是我自己,后来就是一家人跟着忙活。”郭瑞伟介绍,因为他一次次捐款捐物,孩子耳濡目染,社会责任意识越来越强,渐渐地也跟着他一起参与公益活动了。“孩子到现在还记得第一次去资助困难家庭的场景,那次活动回家后,就带着弟弟勤俭节约、珍惜粮食。”

  由“心”出发,策划多起公益活动

  “我首先是一位教育人,其次是一名热心公益者。”采访中,郭瑞伟多次强调,自1996年进入学校当老师,至今已经28年了,他一直深耕教育系统,为学生们谋“福利”的想法从未断过。

  2020年,一次学校组织活动,他看到家庭困难的学生在餐桌上写作业,便立即有了给孩子买书桌的想法。“要让更多孩子在自己的书桌上安心学习。”带着这个愿望,他与长清区教研中心着手策划发起“心书桌”公益行动,先后开展了4次活动,组织城区学校从捐书和读书分享上全面帮扶对口乡村小学。郭瑞伟和妻子李芹也通过个人朋友圈,发起捐赠每套1500元书桌的活动,使全区10个街道(镇)学校的48个困难学生,在家中有了崭新的填满书籍的学习书桌。

  2023年3月,郭瑞伟又携手长清区少工委发起“心午餐”公益行动,不到半天时间,就召集了10名热心人士捐款,为10名困难学生提供了一年的午餐费用,解除了孩子就餐顾虑,减轻了困难家庭的经济负担。“我是孤儿,就是吃着百家饭长大的。现在想像当初帮助过我的好人那样,帮助遇到困难的人。”在第一场“心午餐”公益行动现场,一位捐款的热心人士表示,他是在大家的帮助下考上大学的,现在有经济能力了,正好有郭瑞伟发起的这个活动,他也跟着献出自己的爱心。2024年3月—5月,“心午餐”再次出发,帮助了青杨小学和万德中心小学25名困难学子。

  除了“心书桌”“心午餐”,郭瑞伟还配合长清区教研中心发起了“心书社”公益讲书行动,组织学校将书籍送到社区,将读书方法教给业主。

  闲不住的他,最近又开始带着身边的同事和朋友组建起团队,忙起了“心陪伴”和“心营地”行动,准备针对困难学生开展心灵陪伴活动,让孩子们得到关爱。

  一场延续13年的接力

  4月17日,济南外国语学校2024届保送生助教团踏上旅程。这支由被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预录取的60名保送生组成的助教团,分别前往重庆市武隆区和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开展研学助教,促进东西部学子共同成长。据了解,该校保送生助教活动已持续13年,如今,这场爱与梦想的旅程仍在延续……

  助教名额靠抢,想参与要先“过关斩将”

  “大家知道能去助教,都特别踊跃,听说有100多个同学报名。”4月24日,仍在甘肃永靖县开展助教活动的张嘉文激动地说。他是获得北京大学预录取的济外2024届保送生,他说,想参与助教,要先在校内遴选中“过关斩将”,竞争十分激烈。

  “每天早上8点前我们从县城出发,到最近的助教乡镇的小学也要1.5小时,远的要2个多小时,很多都是山路。”张嘉文说,他们36个人分成3个小组去往不同的3个学校,上课内容包括语、数、外、艺术和体育5个学科,不仅有知识的传授,还有教育理念、学习态度的引导。

  初识结对班级,助教成员有的深入班级,耐心解答同学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;有的与班主任交流,了解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;有的则在明信片上留下自己真挚的祝福……助教成员与当地学子在交流中逐渐熟悉了彼此,为助教活动的有效开展打下了情感基础。

  “我们将24人划分为课程、后勤、宣传3个大组,又细分了若干小组,根据同学们的学科特长,分配了不同任务。”带队到重庆市武隆中学助教的济外初中发展部主任陈萌介绍,保送生们每天会进入学校的各个班级,协助老师为武隆中学的学生答疑解惑,“当地学生一到课间就围住保送生们‘不让走’,不停地问他们问题。他们的热情也感染了保送生们。保送生们乐此不疲地解答,有的同学几个课间都没有休息,嗓子都讲哑了,有的甚至连晚饭时间都差点错过。”

  除了在助教班级交流,助教团队还选了6名保送生面向武隆中学全体学生进行了3场“鲁渝有约、共话成长”学习经验分享会,每场活动都有800多人参加,现场气氛十分热烈。“这些‘小老师’太受欢迎了!保送生们‘备课’很认真细致,他们毫无保留地将平日里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分享出来,这些经验有针对性,又易于落地,对当地学生的学习帮助不少。”陈萌说。

  4月22日下午,在陈萌的带队下,在重庆市武隆中学助教的24名高三保送生平安返回济南,为期6天的研学助教活动圆满结束。

  “美丽的风光,丰盛的饭菜,热情的招待,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当地学生淳朴的笑容,对知识的渴望,以及当地老师风趣的语言,让我仿佛身处第二故乡,这段旅程将成为我人生中难忘的回忆。”2024届保送生阚思涵在“心得心语”小卡片中写道。

  坚持13年,用“微光”将爱向更远处传递

  济外保送生助教活动,可追溯到2011年,至今已13年。回想起组织第一届助教团的情景,现任济外教育集团云世界实验小学校长刘在强依然历历在目。当年作为高三班主任的他,亲身参与了助教团的组建,并带队实施。

  2011年,通过自主报名,20名保送生前往商河县两所乡村小学,开展了为期3天的助教活动。保送生们参与学科助教,当见习班主任,进行家庭走访,举行励志报告会,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召乡村孩子追求知识、拓宽视野。在助教活动中,他们还捐赠了学习用品等礼物,不少保送生还和当地学生结成了对子,结下了友谊。”刘在强说。如今,助教团不断壮大,时间也从3天延长至一两周,足迹也从最初的商河扩大到省内外。

  赠人玫瑰,手有余香。对于济外这群十七八岁的学生来说,助教是一次考验和历练,学生们感受到的是,“回报”要远大于付出。今年被东南大学预录取的王明慧说,短短几天的助教生活,让她深刻地感受到什么是责任感和使命感,“希望我的这一点‘微光’能传递给教过的学生,让他们在学习上少走弯路,能考取好大学,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。”

  虽然已经过去8年,但对于如今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的李洁慧而言,在济外读高三时去商河县助教的经历,让她心有感触。她第一次比较直观地感受到了教育资源的差异,“我希望更多的人能拥有优质的学习资源和教育机会。”李洁慧说,这种想法促使她在大学最后一年申请了去联合国难民署实习,更让她在留学时调整了所学专业。

  保送生参加助教活动是成人达己的事情。据介绍,不少保送生在大学就读期间甚至工作后,还会回到曾经助教过的学校看望那里的师生;而当地的不少学生,也有在保送生的激励与感召下,考入济外,让自己也成了一名保送生,让成长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形成闭环。

  济外2011届被保送至北京大学的李慧若已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就职,她曾在大学期间与父亲一起回到在商河助教的小学,看望那里的师生。至今,她还与当地的几位同学保持着联系。那时和小朋友们交流的问题,如今依然会让李慧若不断探索和思考,让她时刻谨记躬行践履,为人民做学问。

  “很多保送生毕业后,回校聊起这段助教经历,都记忆犹新,这对他们来说是人生的宝贵财富。这场‘青春的接力’不断丰富着学生们的成长,这也是学校坚持这项工作的意义所在。”刘在强说。

作者:曹莫 朱晓燕 孙墨琦

责任编辑:刘克
新闻排行
进入新闻中心